日志
前言:系于口舌之间的民族命运 (2008-11-24 13:17:00)
楼主
标签:
一个民族的命运,要看他们吃的是什么和怎么吃。

—— 一位资深法国营养专家

唯此间多恶,无有自然。勤苦求欲,转相欺殆。心劳形困,饮苦食毒;如是恶务,未以宁息。

――<<佛说无量寿经>> 卷下

昼短夜长,天苍地茫,这是北极所独有的特质。

而生长在这快土地上真正意义上的厐然大物北极熊的死亡,却给我们人类提供了些许的示警:可能是造物主的厚爱吧吧,皮糙肉厚的北极熊在北极圈里几乎是不可能有什么天几敌的,不要说其同类的其他动物,就是持有钢枪的打猎能手,往往都是在快枪连发时被它活活吞噬的——因为它厚而糙的皮毛快根本很难打透,再加上其反应的神速,从表面看它基本上就成为北极生物圈内无法撼动的霸主了。可在这种情况下其却频频被猎杀:猎人事先杀死一只海豹,再将其血和一把锋利的双刃刀放到桶中,候其结成一个大冰棒后放在北极熊的必经之途,嗜血如命的北极熊遇此美味便越舔越上瘾,最终,深藏其中的双刃刀便割破它的舌头,北极熊便在吞噬自己的鲜血中不知不觉中死去……

而也是这个“吃”字,其对应与漫长的中国历史来讲,也可以说得上是一根搅动民情之水近而“载舟覆舟“的魔棒——让我们回到几千年间建立在因填不饱肚子的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上来吧:千百年来在老百姓中口口相传的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或“开门五件事”(吃、喝、拉、撒、睡)中,吃都占据着首要地位,而那则近乎笑话的两人在厕所碰面相互都要问声:“吃了吗?”的段子更是把民谚中“俗话就是实话”坐实了。监狱里的死刑犯们,不知多少年延续至今的临刑前那句:死了也要做个饱死鬼!的吆喝更是把“吃”的问题推到了人生的极致。

既然老百姓已经用自己的生存经验将“食”与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宗教形式“天”崇拜相齐并论,况且“吃”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委实也起过不可小视的作用:

五谷作为中国人的主食已经由来已久,从古代以来,人们都以“社稷”二字来代表国家,这二者当中的社字则为社神,而稷的解释就更加明了,例如《白虎通?社稷》: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仅此足见吃在中国历史的绵延和更替中的重要和醒目了。

在《诗经》所有囊括的300多首流传于周朝的诗歌中,其中数百次都提到了食物的类目,其中44种可确定为食物性植物,而《圣经》只指出了29种。

史载,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要出任地方长官,临行前向孔子请教治理政事的方法和秘诀。孔子说:“曰食,曰兵,民信之矣”。

《老子》第十二章也有记载: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

楚汉相争,战到第四个年头的一场战役中,刘邦的军队退到荥阳(今河南省信阳)一带。这里是当时的战略要地,附近的敖山上有秦朝遗留下来的粮仓。项羽的大军围攻荥阳,刘邦恐怕抵挡不住打算撒退。刘邦的谋士郦食其(音力异基)当即反对,他说:“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敖山粮仓储藏了大量粮食,放弃了荥阳,也就放弃了敖山粮仓,对战局非常不利。”他劝刘邦立刻进兵,攻取荥阳,坚守粮仓。刘邦认为郦食其的说法有道理,采纳了他的战略最后打败了项羽,做了开国君主。

鼎盛的“贞观之治”的开创者唐太宗深知获得民心的重要。《资治通鉴》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贞观二年(公元628年),长安地区出现了蝗虫,太宗到玄武门北面的禁苑,看见蝗虫就抓住了几只,愤怒地说:“百姓视粮谷为生命,而你们却吃了它们,宁肯让你们吃了我的肺肠”。举手想吞掉蝗虫,身边的人劝谏道:“吃脏东西容易得病啊 。”太宗说:“朕为百姓承受灾难,为什么要躲避灾难?”于是便吞噬掉蝗虫。唐太宗在《务农篇》中还说:“夫食为人大,农为政本”。籍此杀兄逼父的李世民在青史上得“千古明君之誉”。
评论
发表评论 
个人档案
logo
姓名
:shangxinyu
性别
:女
居住地
:福建 福州市 福州市区
博文
:330
最后登陆
:2015-9-26 22:27:11
访问量
:23512
最新日志
最近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法律声明 | 帮助信息 |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 食品行业博客©2009-2020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